随笔

三識董宇輝

分手非此時,但已是必然。百年企業是夢幻,人間真情纔是真。若是知心人,何處相逢不是緣?

說實話,至今沒有完整的看過一次董宇輝直播的視頻,僅僅是翻看過幾個錄播片段,但很有感觸,所以寫了這段非常感性又直覺的文字,至於講的對與不對,還請讀到這篇文章的人包涵。

阅读更多

悼念兩位敬愛的人

10 月 27 日,是一個讓全體中國人悲傷的日子。 27 日上午,先後驚聞克強總理、尊友先生突然去世的消息,心情久久不能平復。

阅读更多

人間有大愛

26 號,下班回家後,太太跟我說今天偶然在朋友圈看到其三姨家姨姐發佈的一條水滴籌款的動態。 籌款描述裏說:「中秋前一天,孩子過馬路時被一輛轎車撞倒,到現在已過去 27 天,仍在重症病房搶救,還沒有完全蘇醒。肇事司機還未被交管部門定責,只賠付了一萬元。家裏的錢已快用光,急需社會人士提供幫助。」

阅读更多

關於漢字

今天在群裏看到一個朋友分享了一篇文章,說「中國迅速成爲科技大國,漢語在背後發揮了很重要的優勢」。 乍一看這個標題可能覺得有一點牽强,但仔細想想,的確有一定的道理。 我從事計算機行業,關於專業知識的一手資料基本都是英文的,所以平日裏接觸英文也比較多。不知是西方人的思維方式還是文字本身的緣由,英文資料給我的感覺是,不喜歡抽象而喜歡具體,知識之間的邊界比較明顯。爲了講清楚一個稍微大一點的概念會細分出很多相對隔離的枝節,每個部分講的事無巨細,生怕哪個點有歧義,簡直就是單一領域專研者的圭臬之選。但各個類別之間缺乏連通,少了一些匯總與歸納,當涉及的問題大一點的時候,需要翻閲大量相對獨立的枝葉,無法從最開始建立整體觀。 中文資料給人的感覺正好與前一種模式相反,喜歡抽象卻不喜歡具體,特別擅長做提綱挈領,容易一開始就能抓住事情的主幹,但到細節部分卻非常惜墨。這可能是我們的思維習慣造成的。對於一些細枝末節,中文思維可能會默認別人已心領神會,不屑於將其描述的明明白白,但到具體落地時,往往理解的千差萬別,容易出現問題。 這是我對英文與中文這兩種語言在使用現象上感受到的不同。因兩者一個代表表音文字,一個代表表意文字,這些語言使用者的習慣與思維模式的不同是否源於文字本身呢?哪種文字更能映射真實的世界呢?下面便作淺析。

阅读更多

2023 國慶假期回顧

9 月 29 號中秋節,我、太太和孩子一起乘坐大巴往岳父家趕,開始了我們的假期模式。大巴車上坐滿了人,幾乎不剩一個空餘的座位,果然是過節,路上非常的堵,大巴行駛極其緩慢。因早上沒吃主食,又喝了一大碗粥,上車沒多久就開始尿急了,痛苦難忍,趕緊上前告訴了司機師傅。恨不得車馬上就停下來,想著路邊只一顆能遮躰的樹就好,也理解了高速路上那些路邊小便的不文明的行爲,不經歷不知道,有的時候真的是不得已爲之。好不容易遇到了一個加油站,車停了下來,我便徑直飛向那裏邊的厠所,一撒爾儘,那叫一個酣暢淋漓,人生幾大樂事應該有一條「久憋逢厠所」。 到家後,和岳父收割了幾天玉米,做了些家務,帶了幾天孩子,看望了太太的親戚,還趕了農村的大集,吃了很甜的秋桃。

阅读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