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漢字

今天在群裏看到一個朋友分享了一篇文章,說「中國迅速成爲科技大國,漢語在背後發揮了很重要的優勢」。

乍一看這個標題可能覺得有一點牽强,但仔細想想,的確有一定的道理。

我從事計算機行業,關於專業知識的一手資料基本都是英文的,所以平日裏接觸英文也比較多。不知是西方人的思維方式還是文字本身的緣由,英文資料給我的感覺是,不喜歡抽象而喜歡具體,知識之間的邊界比較明顯。爲了講清楚一個稍微大一點的概念會細分出很多相對隔離的枝節,每個部分講的事無巨細,生怕哪個點有歧義,簡直就是單一領域專研者的圭臬之選。但各個類別之間缺乏連通,少了一些匯總與歸納,當涉及的問題大一點的時候,需要翻閲大量相對獨立的枝葉,無法從最開始建立整體觀。

中文資料給人的感覺正好與前一種模式相反,喜歡抽象卻不喜歡具體,特別擅長做提綱挈領,容易一開始就能抓住事情的主幹,但到細節部分卻非常惜墨。這可能是我們的思維習慣造成的。對於一些細枝末節,中文思維可能會默認別人已心領神會,不屑於將其描述的明明白白,但到具體落地時,往往理解的千差萬別,容易出現問題。

這是我對英文與中文這兩種語言在使用現象上感受到的不同。因兩者一個代表表音文字,一個代表表意文字,這些語言使用者的習慣與思維模式的不同是否源於文字本身呢?哪種文字更能映射真實的世界呢?下面便作淺析。

文字是描述事物的符號,源於人們對現實世界的直觀理解以及對事物閒關係的解構。創立文字的首要目的就是用來傳遞信息,傳遞信息的宗旨就是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失真程度。文字抵達眼前時,需由大腦或内心來解析為人們之間的共識或情感。英語等表音文字進入大腦的感覺是一條條長長短短的綫,呈現的畫像是靜態的、條狀的;而漢字這種由象形而來的文字,就是事物形象的直觀映射,進入大腦的感覺是一張張跳動的圖,呈現的畫像是動態的、立體的。所以,漢字似乎以更接近現實的方式映射了這個世界。

漢字的象形屬性與表意能力讓每個字具有了特殊的情景與氣氛,且漢語的造詞非常謹慎細緻,讓本是相關的事物從内核態就建立了聯係,且出現新事物時,不用造新字,用恰當的漢字組合將其情景或氣氛描述出來就好,這個是漢字非常擅長的;而對於表音文字,從一開始就丟失了事物的形態,其承載的信息也就變得非常單薄,且一個個本應相關的單詞從造詞層面就沒有將其聯係起來,讓事物變成一個個不相關的個體,衍生能力就相對較弱,出現新事物時常有逼不得已造新詞的情況,造成詞典越來越臃腫,體現了其天生設計上的不足。

此外,漢語的最小表意單元是字,粒度小,組合能力強,且多數字還有偏旁部首等輔助信息,面對一個陌生字或者是陌生詞,人們常常能做到「見詞猜意」;而表音文字的最小表意單位卻是詞,粒度大,組合能力弱,雖然有的詞也有詞根,但感覺沒那麽準確,面對一個陌生詞,人們常常無法做到「見詞猜意」。

這樣,相對於表音文字,漢語的「熵」以及汎化能力就會高很多,同樣長度的段落,漢語承載的信息量會比表音文字高出很多;表達相同的場景或現象,漢語使用詞語的長度也會比表音文字少出很多。

英語等走演繹路綫的表音文字適合做細分學科,能解決很多局部問題。但如今科技發展,面對的問題越來越複雜,涉及的面也越來越廣,需要很多交叉學科的綜合知識來解決,這樣,天生愛歸納且「熵」值高的漢語就有了很大的優勢。

分析到這裏也不禁感嘆,世界上那麽多語言,除漢語外,均爲表音文字;而似乎更高級一些的表意文字,卻僅此一家,真的贊嘆祖先的偉大!


癸卯年八月廿六於大連

评论

正在加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