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职业发展的一点感想

偶然间读到曹大(曹春晖,Golang 编译器领域大牛)在博客分享的一篇关于当下互联网环境的感想(一些鬼故事),对曹大在文章中所批判的当前经济下行背景下互联网行业企业「降本增笑」以及员工「投机取巧」乱象深有同感。

这也引发了我对国内互联网就业环境以及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一些思考。

为什么我国的程序员 35 岁危机特别严重?

我国的人口基数大,互联网产品的需求也大,所以发展至今我们的互联网企业数量和从业人员数量都很庞大,但从企业质量和从业人员素质来说,整体来看,两者都处于中低端水平。

我们的企业所做的多为计算机应用层面的事情,缺乏系统设计和底层关键技术的突破。我们知道,越是偏向于技术底层的越变化慢,而越是偏向于技术上层的越变化快。我们多数工程师所从事的工作处于变化最快的应用层,今天一个新框架,明天一个新组件,技术换代太过于快。我们今天学的东西,明天也许就淘汰了,所以我们的保值性相对于其它行业来说算是特别差的。这也造成我们国内的互联网工程师难以工作到退休,一到 35 岁就面临被歧视、甚至被优化的事实。

如何躲过当下低迷的就业环境?

疫情过后的这几年,互联网企业都在「降本增笑」、「输出人才」,要想躲过这个寒冬,只能降低预期、节省开支了。有工作,暂时不要跳槽;被裁了,要降低要求、降低薪水再去寻找机会。

作为工程师,今后的路该怎么走?

对于自己而言,今后多往技术原理、技术底层上专研应该是一个方向。

规模效应过后,国内的互联网企业也许会由粗放式发展慢慢到精细化深耕方向靠拢。慢慢地,我们的互联网企业也许可以发明自己的编程语言、做出自己的操作系统、创造出自己的技术名词(诸如现在的云原生)。这样我们的工程师也许就没有 35 岁危机了,因为我们由低端转向了高端,由可替代变成了不可替代。

这样的时代需要我们的企业和工程师一起去创造!

评论

正在加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