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 Istio 重回单体架构?

随着应用规模的不断扩大,单体架构已不能承载企业越来越多的业务需求,微服务架构随之兴起。微服务给我们带来诸多益处的同时也带来诸多挑战,其根源即是复杂性的提升。为了解决微服务带来的诸多问题,其中便催生了服务网格的流行。但2020年初,业内最知名的服务网格实现Istio却反其道而行之,由微服务架构重回单体架构,其原因是什么呢?可能是一个契机,让我们重新审思微服务架构带来的好处及问题。

1 微服务架构有什么优势?

将一个复杂的单体应用切分为按领域细分的微服务后,可以让团队聚焦所关注的领域,做到相互独立,彼此不受影响。其带来的优势主要有:

  • 彼此独立交付,快速迭代

各自解耦的微服务,可以让彼此间有明确的边界,各自可以采用不同的语言或技术栈,基于轻量协议(HTTP,RPC等)进行交互。每个微服务可以拥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无须相互协调或等待,做到彼此独立交付,相互不受影响。因粒度小,迭代快,从总体看,可以做到并行开发,流水线式产出。

  • 明确安全边界

不同领域的微服务拥有不同的安全要求。微服务可以让彼此明确安全边界,采用不同等级的防护策略。

2 微服务架构有什么劣势?

想必每个团队采用微服务架构的初衷是想降低应用或系统的复杂度,将一个大的问题拆分为几个独立的小问题来解,从而做到分而治之。但拆分后的微服务可能会非常多,调用链会变得非常复杂,随着时间的迁移,甚至变得不可观察。再一个重要的问题即是对运维的要求非常高,之前是一个单一运行时,部署起来非常简单。现在部署一个应用,对应的是一串微服务,相互之间的依赖关系,系统要求均需要考虑清楚。归根结底是微服务化后并没有降低系统的复杂性,反而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所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衍生出了容器部署技术,容器编排技术等。

3 Istio之前的架构是什么样的?

在我们了解了微服务架构的优劣之后,看看本文探讨的重点:Istio之前的架构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要进行如此重大调整?

Istio之前的总体架构如下图所示,与业内其它服务网格采用的架构类似,即分为数据面与控制面两部分。数据面由一组Proxy(或称Sidecar)组成,这些Proxy与服务的实例一同部署,代理了服务的所有进出流量。控制面部署在这些服务的外层,统一负责管理与控制数据面的Proxy。

(图片引用自Istio as an Example of When Not to Do Microservices

最开始,Istio控制面是采用微服务方式实现的,主要有如下几部分:

  • Pilot 负责在运行时对Proxy进行配置

  • Galley 负责监听配置更新,校验及分发配置

  • Citadel 负责证书签发,密钥生成,及与CA的集成

  • Injector 负责对服务的自动注入

该种微服务的架构有什么问题?Istio为什么又回归单体应用呢?

采用微服务架构后,对于Istio开发团队而言,每个服务的确可以独立开发,独立迭代。但对用户而言,不论其内部分几个模块,其需要统一发布,统一提供服务。若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遇到涉及Istio内部棘手的问题需要定位,则增加了定位难度。所以Istio开始考虑回归单体,让其使用变得更简单。

4 Istio现在的架构是什么样的?

下面即是回归单体后的Istio架构图,可以看到,原先被分割为多个微服务的控制面整合为了一个名为istiod的单体服务。这样即可让其安装,部署,使用,配置,维护,调试变得更简单,同时节省了资源开销。

(图片引用自Istio as an Example of When Not to Do Microservices

5 Istio的架构变迁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最后,我们谈一下Istio的架构变迁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首先,这是Istio根据自身特性做的一次架构调整,其场景更适合单体架构,并不能代表整个业界的趋势。其次,微服务架构几乎是现代应用的标配,其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的好处,同时也给系统带来极大的复杂性,在系统设计中,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应用面向的客户,使用场景,采用微服务后的性价比做深入的分析与考量。同时微服务的切分要做到粒度恰当,要避免拆的过大,更要避免拆的过小,要结合自己系统的真实情况做选择,不管采用何种架构方式,我们的目的是让系统变得更“简单”。

参考资料

[1] Introducing istiod: simplifying the control plane

[2] Istio as an Example of When Not to Do Microservices

评论

正在加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