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倫躬親負囊與子產乘輿濟人

「耶倫者,合衆國之戶部尚書也。今問訪我土,下機受迎,免繁禮,躬身負囊。諸大媒介廣泛流佈其躬親之事,卻不談其爲政可有大業可觀。吾以爲,媒介之意不在頌揚其德,而在藉此諷彼也。」

上面這段話,是本人勉強用文言文敘述當下的一個熱點,即:身居高位的美國財長耶倫訪華,剛剛抵達機場時,卻形單影隻,幾無隨從,只見其肩跨揹包、手拿提包,與最普通的老百姓幾無差別。這一場景被國內的一衆媒體大肆報道,也被我們的老百姓讚不絕口。

其實這個事並不新鮮,這與當年駱家輝北京履新時的場景如出一轍。十幾年前,駱家輝新任美國駐華大使,當飛機到達北京時,人們驚奇的發現,其沒有隨從、沒有警衛,一家人自拎大包小包的行李走出了機場,這個場景在當時的簡中互聯網可是颳了一陣不小的風。

其實這個事的發酵,沒有理由不懷疑是媒體在有意揶揄?至於揶揄的是哪一衆人?大家心知肚明。

我們的官員腐敗的情況非常嚴重,這事不假,一個小小的鄉鎮官員或足球教練都能貪污出一個天文數字,官員講排場又不辦事的形象已深入人心,這也是此事能引起關注的原因。但媒體當正本清源,不應用另一個歪風打敗這一個歪風,這並不是好的解決之道。

媒體大肆吹捧的這個「正面」事蹟,似乎舉得並不恰當。如果能再列舉一些耶倫在其崗位上的重大作爲,然後輔以自己拎包這個細節,可能就更有說服力了。如果沒有做到在其位、謀其政、盡其職,那自己拎個包又有什麼用呢?

這樣去大肆吹捧拎包這件事,容易讓我們在考察一個官員作不作爲時陷入看其小處、而忽略其大處的陷阱。也讓一些投機取巧的官員認爲大處可以不作爲,但在小處作作秀,即可營造出一種盡職盡責、廉政親民的形象,這樣即可名利雙收。

《孟子 · 離婁》裏講的子產以乘輿濟人的故事與當下耶倫躬親負囊的事情非常相似。說鄭國大夫子產用自己的公車幫老百姓渡河,當時的人們也是被這事弄得感激涕零。但孟子對此事卻不以爲然,認爲其作爲一國大夫,應想着長久大計,去修橋鋪路,怎能做一些小恩小惠之事,幫老百姓一個一個渡河來徒增虛名呢?這並不是爲政之道。再者一個人身居上位,要是能把政事做好,國安民昌,就是出門鳴鑼開道也不爲過。當然這個故事孟子只是在就事論事,並不是說子產確爲沽名釣譽之人。實際子產在死的時候家無餘財,無法安葬,以乘輿濟人之事也是其偶然的善舉,並不是有意爲之。但孟子的話的確發人深省,提醒我們在看事情的時候,不要被表象所迷惑,要時時看清事情的大小先後再做判定。

评论

正在加载评论......